關於原住民---布農族

 

                                                                                                                                                                                                             [回原住民專題首頁↑]

  台灣原住民
  image 泰雅族
  image 賽夏族
  image 布農族
  image 邵族
  image 鄒族
  image 排灣族
  image 魯凱族
  image 卑南族
  image 阿美族
  image 達悟族(雅美族)
image
噶瑪蘭族
 
image
太魯閣族
 
image
撒奇萊雅族
image 賽德克族
                               
  image

   

地理分布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
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
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
總人口數近四萬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
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族群介紹
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群,均居住於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已被同化的蘭社群(takopulan),依據族人的調查,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別如下:
卓社群 (take-todo):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仁愛鄉中正、法治、萬豐村。
卡社群 (take bakha):信義鄉南潭、地利、雙龍三村。
丹社群 (take vatan):信義鄉地利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
巒社群 (takebanuad):信義鄉豐丘、望鄉、新鄉、人倫及花蓮縣卓溪鄉。
郡社群 (isbukun):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及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及高雄縣三民、桃源鄉。是五個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物質與生活

布農族主食是米、小米、稗、玉蜀黍、蕃薯、芋頭等。將米及小米煮飯,玉蜀黍則磨成粉使用。副食品有獸肉、魚類、豆類、蔬菜、野菜。鳥獸或魚肉只有在祭典或人有出外打到獵物時才得以享用。
衣著男子以鹿皮為衣料,盛裝時另加鹿皮縫成臂套與帽子,主要在祭典時穿著。
布農族的頭飾以貝殼、獸骨為主。女子的頭飾以頭巾纏繞,兩旁的刺繡以桃紅色的為主。現代的頭飾則使用了許多塑膠珠子。
布農族建築材料有板岩、木材、茅草及藤皮數種。房屋前半留為庭院,後半部用以蓋屋。

社會與文化
(一) 渾然天成的和音
(二) 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
(三) 合奏的樂器演奏方式
(四) 富象徵意義的生活態度
(五) 小米的擬人化

傳說與祭典
(一) 射耳祭(Malahodagian):於每年四月底、月缺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
(二) 嬰兒節(lndohdohan):在每年六月月圓時候,為這一年出生的嬰兒舉行佩掛項鍊的儀式。(由於社會的變遷,傳統的嬰兒節已經消失,有些部落則溶入西方教會的日程(如東埔社)。)

 

 

 

 

 

 




資料來源
1.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tipp.apc.gov.tw/index.jsp
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臺灣原住民分布及介紹
http://www.tacp.gov.tw/